案例集发布|压减产能的政策下实现产能扩增

在北京自然之友公益基金会竹溪计划的资助下,绿行太行以我国“双碳”目标的政策背景为参照,以钢铁行业减污降碳的关键阶段为切入点,依托机构持续的一线实践经验以及不断更新的政策法规梳理,初步构建了一套环保组织参与减污降碳工作的有效策略和工作模式。
我们将通过四份案例集进行推广,主要涵盖钢铁产能管控政策的实施、公众参与和信息公开的机制、产能置换方案的标准以及碳排放强度的观察等方面。我们期望这套工作策略和实践经验能够为行业内的伙伴们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本篇将发布第一份案例集:产能管控|压减产能的政策下实现产能扩增——闽源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产能置换的案例研究
案例集分为案例描述、案例背景、产能置换公示分析方法和思路、问题界定和工作目标、推动问题解决的工作过程和结果、案例启发与讨论和我们的建议一共7个部分,由于公众号篇幅有限,在此我们就发现的问题和推动进展进行简单叙述,案例集全本请点击👉产能管控|压减产能的政策下实现产能扩增——闽源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产能置换的案例研究

1
案例描述

对于闽源钢铁的产能问题我们在去年已经做了一段时间的研究和跟进,并发布了三篇公众号文章,不太了解或者有所遗忘的伙伴们可以点击下方链接回顾。
当钢铁企业公示产能置换方案,虽然呼吁社会监督,但监督其合规性却非易事。在公示期的20个工作日内梳理信息,是一大挑战。以闽源钢铁为例,绿行太行在公示期间进行了跟进。我们总结了关注点和方法,旨在帮助提高大家识别合规性的能力,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
问题界定和工作目标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在闽源钢铁的产能置换公示中发现了如下问题:
1、在本次产能置换方案公示中,“闽源钢铁”的这座1080m3高炉和60t转炉既不在“清单内”也不符合“2016年及以后建成的合法合规冶炼设备”的要求,不属于可用于产能置换的设备。

2、产能置换方案中这座由当初的75吨电炉置换来的60吨转炉的产能核定有问题,经历两次产能置换不仅没有压减产能,反而增加了85-57.5=27.5万吨产能,是明显不符合国家产能管控政策要求的产能扩增。



3
推动问题解决的过程和结果

看到一个新的产能置换方案公示后,对产能置换方案进行核查,并确定存在的问题,是我们的第一个工作目标,发挥公众参与作用,积极推动问题被相关部门关注和解决,推动产能规范管控,是我们的第二个工作目标,也是最终的工作目标。
与工信部门沟通,反映问题并推动核查,是我们实现第二个目标的理想途径。同时,我们也可能将问题传播以引起关注。与各利益相关方保持沟通是我们的重要工作原则,通过对话增进了解,掌握更多信息,做出更客观的判断。
我们在闽源钢铁的案例推动过程中,发布了三篇公众号、与闽源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沟通一次、与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沟通一次、与工业和信息化部沟通两次。然而相关部门对于我们提出疑问的回复并不尽如人意。


4
案例启发与建议

近年来我国大力开展钢铁行业压减产能工作,却连续多年出现去产能增产量的怪异现象。工信部门8年内3次调整产能置换政策,试图应对产能置换过程中企业“钻空子”、“打擦边球”的问题,而问题却屡禁不止。
究其原因,我们认为跟相关产能信息公开不足,缺乏社会监督有关。对这次产能置换疑问的提出,我们希望可以贡献社会监督的一份力量。也希望通过对产能置换方案的梳理,让更多人了解产能置换可以关注的关键环节,积极参与进来。
经过此案例,我们对完善产能管控的一些建议:
1、明确社会公众参与的流程和反馈机制,以形成良性互动,推动产能规范管控
2、明确政策规定中,对于“无异议的界定”和对于“有异议的处理”
3、加强跨部门协作,关注中央环保督察问题整改落实情况


